投资BIM

标题: BIM内省 [打印本页]

作者: BIM-xh    时间: 2016-10-13 15:08
标题: BIM内省
2013年2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发布日期: 2013-12-14
BIM内省
  在BIM开始第二个10年(以BIM这个专业术语正式出现和被行业接受的2002年作为纪元起始)发展的时间节点上,厘清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对BIM的持续发展应该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功课。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8/view-4632180.htm
  1、BIM发展可能达到的终极高度是BlM成为一种独立使用的工程语言
  英文版维基百科对语言的定义是:Language is the human capacityfor acquiring and using complex systems of communication(语言是人类获取和使用复杂沟通交流系统的能力——作者译)。图纸以及以图纸为核心的技术文档作为工程技术人员表达和交流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已被证明是一种可以独立使用的工程语言。站在工程建设行业的角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图纸这种工程语言,人类根本就造不出那么多高度集中能容纳那么多人的房子来,因此也就不会有那么快的城镇化。
  CAD是辅助人类高效、高质生产图纸的一种工具,但它并没有改变图纸这种工程语言的本质,因此CAD的普及应用只涉及到工程语言生产工具的改变(图板换电脑,也即所谓的甩图板)。目前建筑业普遍使用的另一种技术可视化(效果图、动画等)也只是作为图纸的补充或辅助品,主要目的是帮助项目利益相关方提高理解效率和水平,帮助受众理解图纸这种工程语言所表达的项目情况,由于可视化所能包含的项目信息非常有限,因此本身不具备成为独立使用工程语言的能力。
  而BIM跟上述CAD和可视化相比有本质的不同,尽管目前不同国家、地区、企业、个人对BIM的定义、软件、标准等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各种各样的差异甚至争论,但是有一点应该是比较一致的,那就是BIM可以包含其所描述的工程项目的所有几何和非几何信息,构成这个项目的一个完整的数字描述或表达。也就是说,BIM具备成为一种独立使用工程语言的潜力,有能力独立完成该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所有信息的沟通、思维和录传的工作。
  请注意,我说的是潜力。目前BIM的发展状态离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以至于是不是有那么一天可以实现这个目标也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去探索和证明。而事实上,成为一种独立使用的工程语言也是BIM发展所能达到的终极高度。
  2、BIM价值能够实现的多少取决于BIM成为独立使用工程语言的能力
  目前国内中文BIM资料中介绍BIM应用价值的资料占了所有能找到的BIM资料的绝大部分,当然这些资料的高度重复性、逻辑不合理性和缺乏实证等问题也比比皆是。此处无意重复列举这些内容,而是想从一个最根本或者说最基础的角度来谈BIM价值的来源和可实现性。
  大家知道,BIM这个专业术语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即建筑信息模型,简称为BIM模型或信息模型;另一种是指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即建筑信息模型化或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是指利用BIM模型支持建设项目生命周期内所有工程任务和非工程任务的工作方法和过程,如果有简称的话应该叫BIM模型应用或模型应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除非特别说明是指“BIM模型”以外,通常英文缩写“BIM”或中文术语“建筑信息模型”本质上都是指后一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在行业中已是约定俗成的规定。
  BIM的价值要通过BIM模型在建设项目策划与规划、勘察与设计、施工与监理、运营与维护等各个阶段相应工程和非工程任务中的应用来实现,其价值表现为对前述各类任务的效率或质量的提升和改善,从而最终达到提升或改善整个项目以及行业的工作效率或质量的目的。由此可见,BIM价值实现的基础是BIM模型,而BIM价值实现的手段、方法或过程是BIM模型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各类工程任务中的应用。
  根据上述分析和说明,我们可以把BIM价值的实现方式简单地表示为以下公式:
  BIM价值=∑BIM模型应用
  既然BIM的价值等于BIM模型应用之和,那么BIM模型到底有哪些应用呢?可以这么说,有多少种跟某个工程项目有关的工程任务(规划、设计、施工、运维等)和非工程任务(市场宣传、租售、交通指引等),就有多少种BIM模型的应用,这些应用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利益相关方,而且还会随着行业以及BIM技术本身的发展不断变化。
  其实理解BIM模型应用的多少除了跟项目相关任务对应以外,还可以从语言(工程语言)本身的作用来分析,具体如下。
  (1)沟通:BIM模型作为沟通工具的作用大小取决于能够使用BIM模型的工程项目利益相关方的数量和可持续的时间。BIM模型是否可以在所有利益相关方所有任务的所有深度上起到沟通的作用呢?如果能,需要具备什么前提条件?
  (2)思维:大家都清楚一个人要完成从用母语思维转换到用非母语思维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工程语言也是一样,工程技术人员要从使用图形进行思维转变为用模型进行思维也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思维方式不改变,BIM模型在思维方面的应用就无法实现,当然BIM价值实现的数量也会减少一部分。
  (3)录传:BIM模型可以在多大程度、多大范围以及多长时间起到记录和传播工程项目信息的作用是衡量BIM模型应用可能的另外一个标准。
  根据上述分析,BIM价值公式可以细化如下:
  BIM价值=∑BIM模型应用
  =∑BIM模型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不同任务中的应用
  =∑BIM模型在不同任务中的作用
  (沟通作用+思维作用+录传作用)
  从上述公式原则上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然要得出科学的结论还需要足够的论证和实践):如果BIM模型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的所有不同任务中都能够起到完整地沟通、思维和录传项目所有信息的作用而不需要其他工程语言帮忙,我们就可以说BIM是一种可以独立使用的工程语言。同样的意思也可以这样表达,BIM价值能够实现的多少取决于BIM成为独立使用工程语言的能力或程度。   3、对BIM可视化能力的价值如何高估都不过分
  是的,标题没有写错!作者指的是BIM的可视化能力,不是目前状态下行业都在普遍使用的电脑效果图的那个“可视化”,只是因为目前还没有合适的专业术语可用,就暂时先借用一下。BIM的可视化能力是BIM模型对人而言的信息可视化和对电脑而言的信息可计算化的两个核心特点中的一个,本质上是指前者,即BIM模型对人而言的信息可视化。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如果把韩愈《师说》的“师”改成“BIM可视化”,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情形和一千多年前何其相似。只要有人介绍BIM可视化、碰撞检查等的作用,就会有一堆“BIM专家”跳出来说水平低,似乎非得讲BIM生命周期应用之类才显出有水平。而从作者的理解来看,对BIM的可视化能力价值如何高估都不过分,下面罗列理由,供同行一起讨论、批判。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其著作《科技想要什么》里引用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的一段话:“在思维的进化过程中,语言的发明是所有步骤中最令人振奋、最重要的。当智人(人类的祖先,作者注)从这项发明中受益时,人类进入一个跳跃式发展阶段,将地球上的其他物种远远甩在身后”。接下来凯文.凯利写道:“语言使交流与合作成为可能,加速了学习和创造过程。如果某人有了新构想,在其他人了解之前,向他们进行阐述,与之沟通,新构想就能快速传播。不过,语言的主要优点不在于交流,而在于自动产生。语言是技巧,让思维能够自我质疑;是魔镜,告诉大脑自己在想什么;是控制杆,将思想转化为工具。没有语言的理性架构,我们无法获知自己的精神活动,自然就不能思考我们的行为方式。如果大脑无法表词达意,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创造,只能偶有收获。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思想零碎孤立,直到我们用可以自我交流的系统工具驯服思维,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我们的思维需要驯化,我们的才智需要表达工具。”
  英文维基百科的“language”词条在给语言做完定义以后,紧接着这样解释道:Natural languages are spoken or signed,but anylanguage can be encoded into secondary media using auditory.visualor tactile stimuli,for example in graphic writing,braille,or whistling(自然语言是用来说和写的,但是任何语言都可以使用声觉、视觉和触觉刺激转化成次生媒体,例如图形、盲文或者哨音——作者译)。
  作者不厌其烦摘录了这么多看起来跟主题毫无关系或关系不大的内容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思考:语言是使人类能够有意识、集体性地创造以及传承,从而得以超越所有物种成为地球主宰(且不论这个事实的好坏)的关键因素,那么BIM作为一种新的工程语言究竟能够在工程建设行业的发展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回到BIM这种工程语言和其他工程语言(如图形)比较的不同特点上来,关于这一点前文已经提及:第一,对人而言,BIM模型比CAD图形的信息可视化程度高,有利于提高人的思维、理解、沟通效率和质量;第二,对电脑而言,BIM模型的信息比CAD图形的信息更丰富,信息组织更有利于计算机自动处理,从而有利于提高计算机处理工程信息的效率和质量。
  来看图1,一个人完成工作的行为根据一个人自己做、跟其他人分工合作做以及同其他人协调一致做可以划分为三种模式,不管是哪一种情形,理解永远是执行的前提。BIM的可视化能力对提高人的理解效率和质量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虽然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实践去总结和梳理,但我相信会比我们今天能想象到的还要大。
  无独有偶,McGraw Hill一份2009年关于BIM价值的调研报告有这样一个问题和相应的反馈结果(图2):446份问卷中77%的人的总体经验证明:3D可视化改进项目参与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BIM价值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认为,说BIM可视化能力的价值占BIM价值的半壁江山应不为过。目前对BIM可视化能力的价值以及价值实现的研究、实践和宣传还远远不够。
  4、BIM主动应用是驱动BIM发展的原始动力
  两年前作者在博文《BIM发展会遵循什么样的技术和市场模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be62e0100nqql.html)里面用图3来描述BIM发展的市场模型,在此做进一步的探讨。
  在图2各种使用BIM的可能性中可以看到,用户找到BIM对自身的价值是唯一主动应用也是驱动BIM发展的原始动力,这个用户可以是项目的任何一个利益相关方。在讨论BIM发展驱动力的时候,建设项目的主要相关方可以划分为作为行业主管部门的政府、各类项目服务(包括BIM服务)买方的业主以及项目服务卖方的设计、施工和运维三个类型。但是一旦认识到BIM应用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不同的利益相关方对行业整体BIM发展以及其他相关方的BIM应用驱动作用是不一样的(图4),分述如下:1)政府会通过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方式要求业主、设计、施工和运维机构等项目其他所有利益相关方应用BIM;2)业主会通过合同文件方式要求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等机构应用BIM,即图中的实线箭头;3)设计、施工和运维机构会通过提升现有项目服务或提供增值项目服务等方式来对业主以及相互之间产生影响,从而达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以及扩大服务范围的目的。当然,这样做的另外一个结果大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那就是,卖方这样做会促使买方认识到BIM对自己的价值,从而使得业主通过合同文件来要求卖方按条款提供此类服务,逐步把卖方原来的额外或可选服务变成规定动作,最终推动整个行业服务水平的提升。   在作者看来,不管您是项目利益相关方的哪一方,都可以多研究并实践一些BIM对自身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方法这一类的问题,少谈一些“BIM是什么?”或“BIM能干什么”的空泛话题,扎扎实实找到推动自身BIM发展的原始动力。
  悠悠万事,唯此为大。
  5、制造业给我们的启示
  制造业是建筑业的近亲,有不少同行在讨论BIM的时候也曾经提到过制造业信息化过程对建筑业BIM发展的启示,这应该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以下从两个行业应用的信息技术种类和主要技术的应用模式两个方面谈谈作者的理解。
  5.1 信息技术种类
  制造业和建筑业技术信息化(准确地说是以技术信息化为主)使用的信息技术种类现状可以用图5表示。
  在概念设计阶段,制造业一般叫工业设计,常用软件为Alias和Rhino~建筑业一般叫方案设计,常用软件为SketchUp和Rhino。两个行业在这个阶段的信息技术应用都比较成熟。
  在图形和模型工具上,制造业习惯称2D CAD和3D CAD,简称为2D和3D;建筑业则把图形工具称为CAD,模型工具称为BIM。区别在于制造业的3D技术和产品已经相当成熟和得到广泛应用,而建筑业的BIM技术和产品都还刚刚起步。
  制造业和建筑业都有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的概念,前者叫PLM,后者叫BLM,前者有完整的理论和应用,后者基本上还只是一个名称。
  要实现行业信息化今天能看到的高级目标,即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的信息传递给合适的人,或者说实现企业内不同部门、不同专业之间以及产业链不同企业之间的相关信息共享,制造业的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不可或缺,而在建筑业今天还不知道这个技术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是借用制造业的PDM技术还是研发建筑业自有的技术?但是有一点是清楚的,这个技术也是建筑业实现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信息共享不可或缺的技术。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制造业处于上述几种技术都比较成熟的普及应用阶段,建筑业目前还刚刚处在BIM技术探索应用的初期,只有方案设计和CAD应用比较成熟,而对应制造业的PDM/PLM技术则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
  5.2 应用模式
  制造业和建筑业信息技术升级的核心是基于图形的工作方式向基于模型的工作方式的转变,原因很简单,因为两个行业所要生产的“产品”本身都是三维物理存在,而图形只是其某种形式投影的抽象表达,只有模型可以把这个三维物理存在完整、准确地描述出来。
  尽管从图形作为主要工具到模型作为主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升级过程由于行业、地域、任务、专业等的不同会有大小不同的差异,但其基本模式都可以用图6来概括:1)模式O:只用图形。这是目前建筑业的主流工作模式;2)模式1:图形和模型并行使用,模型和图形互为参照,互相印证,目前国内建筑业少数(按比例而不是实际数量计算)业主、设计、施工、运维机构的BIM研究实践活动大多是这种模式,因此从行业层面来看,建筑业正处于这个模式的初期;3)模式2:模型作为主要工具,图形是模型的输出结果之一,这是目前欧美国家建筑业BIM应用的主流模式,国内制造业中这种模式的应用已经相当成熟,正在全面推广普及。
  行文至此,可能会有同行提出疑问,有没有只用模型不用图形的“模式3”呢?这个问题我回答不出来,留给大家探索。
  5.3 如何实现应用模式升级?
  国内制造业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成规模地推广普及3D CAD,起步的模式几乎无一例外是上述模式1的2D/3D并行作业方式,实现成规模的由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花了10年左右时间。如果我们把建筑业成规模地研究实践BIM的时间定位在2010年左右的话,那么这个时间差不多比制造业晚了15年。当然,时间并不是我们关心的主要问题,我们真正想要了解的是哪些关键因素促使制造业快速完成了由模式1到模式2的转变或者说升级?作者就此跟国内制造业同行讨论得出如下结论:1)基于模型的专业软件功能成熟2)专业人员熟练掌握基于模型的软件工具3)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型的工作方法;4)硬件能力的支持。
  个人理解,这些要素对建筑业BIM应用实现升级转换同样至关重要。首尾两条的软件成熟和硬件支持对于建筑业从业人员只是提出需求和验证可用性,而本身的实现要依靠软硬件从业人员的努力。中间两条则是需要建筑业从业人员自己去完成的,其中第2条掌握软件操作是所有想应用BIM的从业人员都将要和正在进行的事情,第3条目前基本还是空白。国内BIM发展到今天,相信同行都不难理解,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基于模型的工作方法,那么建筑业要实现以模型为主要工具的工作流程就基本上只能是一个空想。
  6、BIM给建筑业生产方式带来的最根本改变究竟是什么?
  类似这个问题我在一年多以前写过一篇博文《能找到一句话来形象概括BIM带来的生产方式改变吗?》(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0be62e0100yhr0.html),有不少同行讨论,另外各类媒体关于BIM将会对行业带来的价值或变化的讨论也是俯拾皆是,在此我只罗列其中比较普遍的观点,同时也跟大家交流一下个人的理解。
  观点1及个人理解:甩图纸。这是不少人对问题的回答。甩图纸通常意义上是指减少纸介质,更多地表现为流程问题。其实如果要描述不用2D图,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甩图形”,但这个目标估计做不到,也没有必要做到。因为BIM也好,CAD也罢,模型也好,图形也罢,都只是一种工具,对于从业企业和人员来说,哪种工具好用就用哪种。这就好比有了汽车、飞机以后,自行车、三轮车都还有用,当然它们之间会相互影响和冲击。
  观点2及个人理解:BIM不一定要3D,2D也可以是BIM。这种说法我觉得要分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人的工作界面和输出成果(即输入和输出),另一个是软硬件系统内部对工程项目的描述。前者可以是2D/1 D/0D等任何形式,但后者如果不是3D,如何保证所描述项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呢?如果只有2D和信息,就不是建筑信息模型而是建筑信息图形了。BIM中Modeling的意思不是数学建模,而是工程对象(构件、部件、设备、零件等工程项目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的模型和模型应用,因此2D BIM是BIM的一个子集。   观点3及个人理解:BIM最重要的是其中的“I”即信息,Excel也可以是BIM。这个观点的核心是想说明在BIM里面“I”比“M”重要,其实问I重要还是M重要就跟问老婆和老妈掉水里先救谁一样,不会有任何结果。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光有数字能把房子造起来吗?这也是图形诞生和持续的伟大意义,以及有图形以后还觉得不够又发展出模型(从沙盘模型、无工程信息数字模型即可视化模型到有工程信息数字模型即BIM模型)的意义和需求所在。Excel可以叫建筑信息表格,也属于BIM的一个子集。
  观点4及个人理解:3D以上的nD和xD。一维是线,二维是面,三维是体,四维是时间,其中一维、二维是三维的特例或局部,用这种方式来描述物质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是自然科学中的标准手法。工程项目是3D的物理存在,现在法定使用的表达方式是2D施工图,这两个维度的说法不存在任何歧义。BIM中的4D目前主要用来描述施工进度,其实除了施工阶段以外,项目在规划、设计、运维和拆除阶段都是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因此BIM 4D和真正意义上的四维是有区别的。而BIM5D以上的所谓“维度”,事实上是对项目不同专业或类型工程属性的描述,跟四维以内的维度不是一个并列概念,空间的三维和时间的第四维是所谓5D以上任何内容的基础,是对某一时间点上项目某一元素、元素集合乃至项目整体某类特定属性的描述。上述说明并不影响大家用BIM 4D/5D来传达业内同行要传达的意思,这跟中文“建筑信息模型”的习惯说法有些类似,大家都知道这个说法不够准确,但是至今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说法,因此就约定俗成了。
  要研究BIM将会给建筑业带来生产方式的最根本改变是什么,先要弄清楚CAD和BIM的本质区别。个人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模型和图形的区别,BIM是模型,CAD是图形;二是两者信息的结构化程度不同,BIM的信息结构化程度要比CAD高。而BIM可能给建筑业带来的生产方式改变,应该是以BIM和CAD这两个本质上的不同点作为基础的。从生产方式改变的角度考察,在前述两个不同点中,模型和图形的区别更多是显性的,信息结构化程度的不同更多是隐性的,前者导致从业人员对工程项目理解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后者导致工程信息利用以及共享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我的理解是,BIM给建筑业带来生产方式的最根本改变,将是从业人员从完全利用图形完成工程任务到主要利用模型完成工程任务的转变,即模型的使用范围和频率会逐渐增加。虽然今天我们还找不出类似当年描述CAD普及应用的“甩图板”这样简单明了的口号,但其转变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清楚的,简单地说就是从“用图形”到“用模型”的转变。
  英语文献习惯把BIM给行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变化描述为:ModelBased Design,Model Based Construction Management,Model BasedEstimating,Model Based Scheduling等,是同样的意思。McGrawHill 2009年的市场调研报告“The Business Value of BIM”对BIM的定义是“the process of creating and using digital models for design,construction and/or operations 0f projects”,2012年的市场调研报告“The Business Value 0f BIM in North America”对BIM的定义是“thecreation and use of digital models and related collaborative processesbetween companies to leverage the value of the models”,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个问题。从英国CPIC(Construction Project InformationCommittee-建设项目信息委员会)官方网站BIM网页的口号“图形已死,模型万岁”中也能看到这样的预言(图7)。
  7、BlM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是与工程任务和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
  无论BIM的功能有多强,也不管BIM对工程建设行业有多大影响,是革命也好,是改善也罢,如果站在从业人员本身的角度来分析,BIM归根结底只是一种新的手段或工具。而BIM有没有价值就看其能不能帮助各类从业人员提高其完成工程任务的质量和效率。这是BIM应用中第一个要记住的。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现实也不能忘记,就是BIM既不是第一个也不是唯一一个从业人员手里的信息技术工具,而且BIM似乎也不可能或者说也没必要代替其他信息技术工具,因此BIM要帮助从业人员提高完成工程任务的效率和质量的唯一途径就是跟现有其他信息技术相结合。
  图8是buildingSMART等国际组织提供的全球广泛流行的BIM与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关系图。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也许是理解有偏差,抑或是想进行推销,总之有不少BIM同行根据这张图把BIM说成包打天下、无所不能,从而让不少受众也获得了类似的印象。这其实对BIM的发展和真正切合实际的BIM应用没有什么好处。下面谈谈我个人对这张图的理解。
  图8由内圈的BIM、中间圈的信息交换箭头和外圈的项目生命周期工程任务三个部分组成。一般来说,外圈的每一个工程任务都是一个企业、专业或岗位职责范围内要完成的工作,目前的现状是每一个工程任务都在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完成,即每个从业人员做的工作是图中某一个虚线框内的事情,而不是整个外圈的所有工程任务。我在图上增加了三个虚线框(每个工程任务都可以画一个这样的虚线框),分别代表设计制图、采购和设施管理三个工程任务,由不同的企业、专业或岗位来完成的,这些任务在没有应用BIM以前,分别使用CAD、ERP和FM等来完成。每一个虚线框代表应用BIM以后每一个工程任务的完成方式,这种方式由三个部分组成,图中①代表为了完成该工程任务所需要的BIM模型及应用,②代表BIM和完成该任务所需的信息技术(也可能不止一种)之间的信息交换,⑧代表完成该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从中可以知道,要利用BIM提高某个工程任务的效率和质量,该团队或个人必须具备上述三种能力,而要利用BIM提高项目生命周期内所有工程任务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承担这些任务的团队或个人具备完成全部虚线框内三个部分工作的能力。   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即外圈项目生命周期内的各个工程任务不是由单一企业(当然更不可能是单一个人)完成的,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也不是由单一企业提供的,那么一个工程项目生命周期内中间圈的信息交换和内圈的BIM应用是否可以由一个企业或个人来完成呢?我想答案应该也是不言而喻的。至此,本文标题的结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8、BIM的未来是什么?
  就像“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是三个基本人生哲学问题,BIM界也一直存在三个问题:“BIM是谁?BIM从哪里来?BIM要到哪里去?”,其中前两个问题各种资料讨论得已经比较多,我着重谈谈对第三个问题的思考,算是对文章的一个小结。
  去年《新鲁班》编辑贺灵童女士曾经发起过一个题为“我理想中的BIM图景”的讨论,部分同行对BIM未来的预测集中存放在http://www.lubanway.com/index.php?module=default&controller=guand Jan&action=guandian_front&guandian_id=213上,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当时贺女士也曾邀请我就这个题目写一写自己的看法,但我因为实在不知道该如何设想那个图景,只能婉拒。同样的题目即使到今天我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能从另外两个角度来谈谈我对“BIM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个角度是BIM发展对工程建设行业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可以用下面图9来说明。横轴表示建筑业生产方式从100%使用图形的状态到可能100%使用模型的状态演变的过程,两个端点(即完全使用图形和完全使用模型)都只是理想状态,虽然未来我们还无法完全预知,但至少过去一直是图形和模型并存。纵轴表示在某一个特定时代(或状态)下行业使用图形和模型的百分比。
  BIM的起始位置已经过去了,因此我们很清楚那是一个建筑业生产过程绝大部分时间和任务使用图形、只极少量使用模型的状态。BIM的终极位置在哪里,是“50%图形+50%模型状态”还是“30%图形+70%模型状态”?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BIM的普及应用会使得在项目生命周期过程的所有工程任务中,使用模型的比例增加,使用图形的比例下降。
  如果就建筑业应用的信息技术层面而言,上述讨论中的图形可以简单地映射为CAD,而模型主要可以映射为BIM,之所以说是主要,是因为模型还包括使用比例极小(指使用的时间和作用)的可视化模型。
  第二个角度是关于BIM作为一种建筑业信息技术本身来说其发展的未来问题。要谈这个问题,除了研究BIM本身以外,还需要弄清楚BIM发展可能会对哪些现有的建筑业信息技术产生影响甚至融合,那么最有可能的应该是CAD和可视化。同行对这三者的未来关系也有一些研究和预测。个人认为会有如下三种可能(图10):1)BIM和CAD、可视化三者互不影响,独立存在;2)BIM和CAD、可视化三者互相影响,但是仍然独立存在;3)BIM融合了CAD和可视化变成一种新的建筑业信息技术,这种技术有可能仍旧叫BIM,也可能叫另外一个新的名字。
  有一点需要特别说明,为了叙述方便,以上这段文字把CAD、可视化两者与BIM的关系假设成一样了,实际上不一定是一致的。





欢迎光临 投资BIM (http://inbim.net/)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