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投资BIM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赵雪锋:BIM是建筑史上跨时代的变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14 09:3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赵雪锋:BIM是建筑史上跨时代的变革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09日         来源:畅言网

摘要:赵雪峰认为BIM是整个行业模式的改变,是一场很大的“革命”。它是一个很厉害的整体技术,需要有很多子技术来支持它,很多企业用BIM用不下去的原因,也是因为前期投入比较大。




  在今天的建筑界,BIM这一名词恐怕无人不知,美国有超过一半的建筑相关机构在使用BIM,亚洲的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香港等地BIM的发展势头也十分迅猛。近两三年,BIM在国内的热度也持续升温。那么该如何看待BIM如今的火爆?BIM能够给建筑行业的发展带来哪些裨益?今天我们就请中国建筑学会施工BIM专业委员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华筑建筑科学院联合创始人赵雪锋教授和我们深入聊一聊BIM。



  记者:现在BIM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关注,越来越多的项目开始使用BIM技术,您认为BIM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赵雪锋:关于BIM在中国的总体发展现状,我觉得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方兴未艾”。如果用人的成长阶段比喻,则是在儿童向少年转型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懵懂到能够做一些事情的阶段,一个人在少年时期能够真正做成和落实的事情还不是很多,但是可以看到他未来的潜力。我认为BIM目前在中国整体的发展情况就处于这样一个阶段,处于这个阶段有一些原因,首先从技术层面而言,BIM技术本身还没有完全成熟,周边的技术例如BIM后期的显示技术、虚拟现实等应用于工地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其次是管理层面,我们国家的管理和发达国家的管理差距还是很大的,发达国家建筑业本身的管理就比较精细,它向BIM迈进比我们要简单得多。我们面对的是首先要将管理本身做规范化,然后才是BIM的管理,所以有两步要走,这部分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中国2004年左右开始接触到BIM概念,但最早的说法是BLM,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建筑业的生命周期管理。从2013、2014年开始,BIM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特别是2015年很多省市陆续发布了自己的BIM指南及一些相关文件,促进BIM的发展。最关键的是2015年的6月16日,住建部发布了一个推进BIM的指导意见,其中有两条规定,到2020年末,就企业而言,甲级的勘察设计院和特级一级的房屋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具备BIM的集成应用能力;就项目而言,90%的政府投资项目要使用BIM。这个指导意见对于BIM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扶持力度,等同于将BIM从一个推荐性的技术变成一个强制性的标准。



  记者:您在工作中曾经接触过哪些应用BIM技术的案例?您认为BIM最大的优势和应用BIM最大的难点在哪里?



  赵雪锋:我接触过很多BIM的应用案例,我作为联合创始人的华筑建筑科学院就做过四五十个BIM的相关项目,其中有一些是BIM的单项应用,有一些是整体应用。例如中国尊基坑的施工模拟、福建地标性建筑欣贺大厦、北京地铁丰台站等等。


  我觉得BIM最大的优势是它的可视化,很多人排斥可视化,觉得可视化显得很低端,其实则不然。我认为从CAD到BIM的跨越,就像电脑从DOS系统到Windows系统的跨越,当你看到了未来事物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而且这次BIM的可视化与之前的可视化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在BIM产生之前我们也有一些其他的可视化工具,例如3D MAX等,但是BIM的可视化使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未来的东西,还能够感知到它背后的很多信息,BIM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支撑,所以我们的研究能够深入下去、渗透下去。有人把这种可视化叫做数据可视化。


  使用BIM的好处有目共睹,但是BIM的应用目前也存在一些难点,因为BIM技术本身有几个方面的困难。当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作为业主常常会想看到这个房子怎么建造、以后如何使用、如何运营,甚至最后报废时如何拆解,想看到非常远的未来。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打通一些现有的所谓阶段和管理模式,这里面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如果说CAD技术只是替换了我们工作的一个工具,那么BIM技术带来的是整个建筑行业整体格局和面貌的变化。我以前的导师丁烈云老师是工程管理界唯一的院士,2009年我曾经和他说过,我认为BIM技术可以改变整个建筑行业的面貌,因此推广和应用起来的阻力也将非常大,因为有些细分行业可能会因为BIM而消失,有些则会产生。利益格局也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例如一些原本权利很大的职位,未来的权利会缩小很多。由于BIM能够影响的范围太广泛,所以要想真正把BIM用好用实,需要动一个“大手术”,这需要我们一点一点来做,需要很多方面的配合。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冷兵器时代双方交战需要刀剑,热兵器时代早期需要枪,如果使用重炮就需要一个组合,一个人无法操作。但重炮的威力无疑比上千支枪都要大,而威力更大的导弹更是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果没有GPS的定位系统,没有其他设备,一枚单独的导弹即使再先进也并不能发挥其作用。BIM的力量就像一枚导弹,但如果你只是制造了一个模型,后面的没有接上,就像只造了一枚导弹而没有其他任何配套设施,BIM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很小。因为BIM是整个行业模式的改变,是一场很大的“革命”。它是一个很厉害的整体技术,需要有很多子技术来支持它,很多企业用BIM用不下去的原因,也是因为前期投入比较大。但就像我们步行与坐汽车,不论你步行开始得多早走得多远,一旦坐上汽车之后很快就能赶上并远远超越步行者。如何让BIM在改良中促发后面的发展,是值得我们业界人士关注的问题。



  记者:BIM对建筑设计、施工和机电安装等方面都可以带来很多益处,从成本角度而言,使用BIM在不同阶段可以为我们节约多少成本?



  赵雪锋:做BIM要有一种大的心态和格局,BIM会对一个项目的整体带来很多益处,但有些时候如果把它拆分成各个阶段来看则要复杂很多。BIM在每个阶段都可以带来不同的益处,例如在设计阶段,可以使设计的错误更少,专业协调得更好等等,但是一般来说设计的成本会增加,很多设计院之前做项目时都有BIM团队,后来却撤销了,因为赚不到钱。在整个的建筑领域内,或者一个建筑的生命周期内,设计这个阶段是做设想的,有了BIM之后,要求设计师把设计的精度提高一倍,设计师的工作量无疑会大很多,所以设计院使用BIM不盈利是很正常的,当然有的设计院也反应BIM应用得非常熟练之后,成本会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因为BIM能够带来一些效率上的提升,但是总体而言,设计阶段的模型是为后面服务的,而施工制造和运营阶段使用BIM的好处可以很大地凸显出来。


  使用BIM可以使施工的碰撞减少,带来的拆改返工少很多,现场的各种施工方案可以很精准地模拟,用量也能很精确地计算,进度也能很准确地知道,另外危险源大大减少,安全管理也能得到很大提升,各方面的管理都能上一个台阶。运营也是如此,运营阶段是时间周期最长的,使用BIM可以使费用节省更多,而且它直指客户的需求,但是这个阶段的研究和展开还比较少,不太成熟。BIM的很多好处目前更多地体现在施工和运营阶段,因此这就涉及到如何把这些益处为设计阶段做一些转移支付或者补偿,这需要业主有一个比较长远的眼光,或者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视角。


  在我们能够看到的公开的资料里,2007年斯坦福大学有一个报告,通过对32个项目案例的调研总结出一个数据,指出使用BIM可以节省成本10%,节省工期7%。不过项目是一个复杂系统,影响它的层面很多,因为项目都是一次性的,所以边界很难定,但是总体而言,斯坦福这个报告被引用多次,还是比较让人信服的。


记者:BIM更适合什么类型的项目?



  赵雪锋:BIM现阶段更适合复杂一点的工程,例如超高层等大型的公建项目,里面结构错综复杂,还有地下工程这种管网非常复杂的工程,以及一些异型建筑,因为一般的CAD搞不定。如果基本的房建,一个有经验的工程师或者项目经理很容易搞定,这样运用BIM的意义就不是很大。但是远期而言,未来BIM会变成标配,什么类型的项目都应该用。



  记者:有人说BIM技术可以实现成本管控前置,是建筑行业发展中的里程碑事件,您认为应该如何应用BIM来实现精准的成本管控呢?



  赵雪锋:我认为目前凭借BIM实现精确的成本管控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BIM的构成体系和成本管控本身的体系不是完全一致的,我写过一篇《BIM算量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文章,现在的BIM是一个实体量,而我们的成本管控体系是一个规则量,融入了很多规则,我们是应该改变让规则量像一个很精确的实体量,还是让实体量转向规则量,这样捋顺之后才能实现精确的成本管控。就像我们的概预算中,不论是墙上还是地面上0.3平方米以内的孔洞都是不扣除的,但是如果用BIM来计算,任何一个孔洞都会扣除,它的量非常精准。但是实体量并没有算消耗,规则量中有消耗或者异形墙增加的这些消耗,有很多的规则在里面。


  如果要实现精确的成本管控,一需要算量之间的互相对接,二需要管理体系的一个提高。精确的成本管控就是精确的项目管控,这个概念要有。如果一个企业本身之前的成本管控就不严格,分包体系、供应商体系、本身的项目管控体有问题,使用BIM也不能保证实现精确的成本管控。如果企业的项目核算,或者内部的企业定额做得比较细,才能基于BIM再进行精确的成本管控,因为BIM毕竟是一种技术之一,想要用BIM进行直接的成本管控也是需要前提条件的。


  只要从事建筑行业,不管是三控制,质量、成本和进度,还是安全、环境、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等,都需要掌握BIM技术。未来整个行业的人都需要掌握BIM,只不过有的是核心建模,有的是用模型去表达、去查询。



  记者:目前中国的很多省市都在大力推广BIM,您认为BIM在中国的发展和普及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或者阻力?




  赵雪锋:我认为大家现在都去一窝蜂地推广BIM,其实BIM本身并不是特别成熟,不管是平台级的BIM软件或方案,还是应用级的BIM体系和应用,都需要去深入地研究,目前缺乏真正冷静去做研究的人,尽管外面一直纷纷扰扰,但应该吹尽黄沙始得金,可目前里面的金子太少了。我们整个BIM体系里的需求是很大的,但缺乏有效供给,其实真正能够解决问题的BIM方案还是太少了,成体系的就更少。我觉得在国家层面上特别是政府层面上,有这种实力倡导对BIM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研究。我们需要有许多人来扎扎实实地去研究BIM底层的一些问题,不管是平台级的还是应用级的一些底层的问题,而不是现在这样一哄而上。



  记者:据我们所知,国家有几个大院都在进行BIM标准的编制工作,您认为应该如何制定出真正适合中国建筑市场的BIM标准?



  赵雪锋:国内的这些标准有好几个我都参与了审查、审定,基本上我们国家的标准缺乏一个顶层设计。我们审核标准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在这些标准里面大家对于BIM这一名词的解释都不一样,每个标准都有自己的解释。当然这个标准的制定也是和我们认识的深入、BIM技术本身发育的程度以及整个市场发育的程度都是有关系的,这个标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还是要等后面的修订版慢慢地逐渐加深。我认为这版标准能够解决有标准可依的问题,后面逐渐再改进完善,解决非常落地的问题。


  由于BIM所涉及的面太庞大了,所以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不同的人接触到不同的地方都会对BIM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的标准是设计方主导的,有的标准是施工方主导的,有的标准是研究体系主导的,虽然会引进其他人的,但是每个人的视角不一样,有人从底层的技术本身的视角出发,有人从管理的视角出发。这里面是一个多维度的事情,本身BIM的实施就有很多层级,站在哪个维度和视角都不一样。例如管理,在建筑业里面,有本身的底层的技术管理,有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还有行业的管理,你从哪个视角去看都会看到不同的方面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视角不同,标准不同,产生分歧也很正常。我觉得基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大家要真正敞开胸怀来进行充分有效的沟通,各种视角的人、各个阶段的人、各个层次的人都来参与探讨标准的制定。



  记者:从1.0到2.0,BIM的发展很快,您认为BIM的发展前景如何?未来会走向哪里?



  赵雪锋:我认为BIM的未来是一个底层技术,就像一个GIS定位系统,可以为你很快地计算出哪条路最近,怎么走,未来的BIM也是这样,假设未来你去买房,BIM可以给你一个模型,你自己来布置和安排,然后你给供应商,他来为你组织这件事。或者你到某个地方找人或办事,会有非常直观的室内导航帮助你,这个室内导航的模型也是BIM。未来我觉得BIM会突破建筑业的框架,直接进入人们的生活中,那个时候是BIM真正能够发扬光大的时候,那时BIM将会成为一个很大体量的产业。就建筑业而言,BIM会使建筑业真正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好比工厂的管理系统,就像ERP的意义一样。



  记者:作为这个领域里的资深专家,您对于想掌握BIM技术的人有什么样的建议?



  赵雪锋:因为我本身是老师,也搞一些BIM培训的工作,在BIM学习这件事情上,我有个总结,BIM的学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易学难精”,上手很快,一般在我培训的第一天,学员们都会拿着这个模型转来转去,而且可以在里面走来走去,觉得很开心,但是到了培训的一周之后,学生就会觉得很累,因为里面需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我认为BIM很有前景,也是未来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希望不管是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业界的人在日常的工作中,对BIM的事情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实实在在扎下去,才真正可能在BIM上取得成绩、获得收益。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资BIM ( 京ICP备16007407号-1   

GMT+8, 2024-11-23 08:17 , Processed in 0.12236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